日本的音乐教育

2024-04-08 06:45    来源:留学在线       阅读量:0

点击右上方关注,解锁每天好文章

——【·前言·】——

德育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注重学生品德、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它的本质是以德育为主体,全面发展人的智、德、体、美等多方面素质,培养健康成长的人才。

古代日本是指从公元前6世纪至明治维新时期(1868年)的日本历史时期。与其他文化相比,古代日本更加注重道德和礼仪之道,这渗透到了日本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教育方法中。

研究古代日本德育教育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深入了解日本文化和教育体系的演变。通过探讨这个话题,不仅可以从比较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观察古代日本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还可以对现代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德育教育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同时研究古代日本德育教育,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日本现代教育和社会现象中的某些方面。因此研究古代日本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古代日本初期的德育教育背景·】——

古代日本初期(公元前6世纪至710年间)的德育教育可以追溯到祭司教育和乐器教育的早期阶段。这个时期,社会重视人的身心健康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教育成为了社会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祭司教育在古代日本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主要涉及宗教信仰、典籍研读等方面。祭司作为灵活无比的仪式主持者,他们需要通过自身高超的技能和智慧来指导百姓的行为规范,并落实对天地神之间的忠诚。

祭司教育以塑造合格的祭师为目标,强调学生需具备清楚的思维方式、坚定的意志力、崇高的道德观念等品质和素质,体现出古代日本教育注重德育和心育的特点。

乐器教育是古代日本初期的另一种基础德育教育。没有任何资料表明古代日本在这个时期就开始具有音乐教育,但ISA-KW的发现揭示出箫的学问呈现高度的专业化方向。

箫是specialized的乐器, 可能会刺激发展music education。这个时期在日常生活中某些儒雅文化圈子中已经开始普遍地存在着音乐和舞蹈。

体育也随之引入,在祭祀教育和社交礼仪教育中大量使用,在实践锻炼参与者身心敏捷性的同时进一步传递礼仪及其背后显微的价值观。

此阶段还出现了“君神道”、“神官制”等重要制度,这些制度促进了德教育形成对于政治秩序不可或缺的影响力,以期指导淳朴的民众遵循公共道德,并通过宗教信仰,使自己的行为更加完善和神圣。

从祭祀、音乐、体育等多个方面都可以观察到古代日本社会强调道德教育的倾向性质,可见此时期是基础德育内容区分积累初期。

在古代日本初期的德育教育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祭师和忠诚公正的人,这非常符合当时社会需要。

强调体育、音乐等多元文化素质的成长也形成出相对独立的教育领域,在较为广泛的范畴内发挥着自身的价值。

这些初步的德育教育内容虽然显得简单粗陋,但它们构成了日后日本特有的教育方法和思维方式,并对于日本以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地深远影响。

当今的日本社会仍然传承着这些古老的传统,可以说这种以道德准则、规范和信仰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永恒持久,如一支向不老之蓝的火炬,将代代相传。

——【·Nara和平安时代的德育教育·】——

在公元前6世纪到710年期间,古代日本的德育教育主要由祭司教育和家族教育构成。

祭司教育是最早形式的教育,由神社中的祭司传授祭祀礼仪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的禁忌行为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禁忌行为的遵守被认为可以带来神和自然之力的保护。

家族教育包括父亲向儿子传授家族历史、家训和礼节等方面的知识。还有聚落共同持有的事物,如土地、水源和农业技术等方面的传承。

在此期间,出现了一些私塾学校。这些学校大多由地方领主或寺庙开办,主要用于培养诵经僧侣,提供基础的文化和道德教育。

乐器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期间,管笛、琵琶等乐器开始被广泛使用,并作为一种学习、表演和欣赏艺术的方式。通过音乐,人们可以学习协调性、认真和努力的态度,以及品质修养。

——【·江户时代的德育教育·】——

1603年到1868年的江户时代期间,日本的德育教育经历了较大变化和发展:朱子学教育在江户时代得到了广泛应用。

朱子学是一种提倡理学的思想体系,它着重强调个人的心性修养、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

朱子学教育不仅普及于幕府中央和地方政府,还通过私塾和家庭教育方式传播于上层阶级和平民百姓之间。

私塾教育也是江户时代的重要特点。尤其在18世纪后半叶,私立学校数量急剧增加,并培养出一批精英知识分子,为日后明治维新铺平了道路,武士道教育则是江户时代教育的另一个主要方面。

虽然拥有固定的官方教育机构的武士阶层并不多,但他们以家族道德、军事技能和礼仪规范等教化后人,对今天的現代日本文化潛移默化地产生了影响。江户时代还崇尚俳谐和茶道等文艺活动,这些活动也对个人的修养和德育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

——【·明治维新后的德育教育·】——

从1868年到1945年的时期,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德育教育经历了一个高峰期。

这一时期的日本重视对国民身份认同的强化,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和福利,以实现设定目标上的成功和振兴。政府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推动了各种发展活动,如陶情学(热爱日本文化计划),军事运动。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制度,投入大量资源用于教育,升级教师培训机构。在基础教育方面, 介绍了看上去像现代教科书的课程标准,并向所有儿童提供一致的教育与教材。

这个时期的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等战争造成了较少的伤亡,但也加深了对民族团结及鼓励集体勤奋的重视,教育界通过集中训练以及强化体育和军事训练,培养出一种皇民精神。这种精神促进了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思想的发展。

明治时期日本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培养,希望通过在教育方面加大科技力量,统治来提高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不同时期德育教育·】——

古代日本的德育教育在不同时期和政权下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在神话时期,主要通过讲述神话、传统民间故事等方式灌输道德观念。

在律令制度建立后的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由于政治环境安定,朝廷开始推行封建式的家族制度,实行官学制度,并且开展了扩大智识和思想传递的活动。而在江户时代,由于幕府威权与闭关政策的影响,德育教育偏向于宗教性质的精神文化教育。

现代日本的成功经验表明,注重德育教育是日本追求卓越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日本从明治维新时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强调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皇民精神等,培养出了拼命奋斗、自律自省、刻苦耐劳的精神,

并通过启蒙教育、体育锻炼、军事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整体素质。这些方面结合起来有利于国家的崛起与强大。

对于其他国家,可以看到,德育教育对于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在当今社会,随着世界变化的速度日益加快,数字化革命、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等持续发展,德育教育的更新和升级已成为国际热点。

未来的研究和挑战主要是如何平衡纸上谈兵和实际转化之间的关系,以期在教育环节中达到廉洁、清明和创新的效果;其次是寻求更好的方法,使数据技术等现代工具赞同传承和发扬德育教育的思想和精神;

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如何借助互联网、智能手机等信息化手段开展广泛的德育教育,并与学校教育形成一体化教育力量。

古代日本德育教育是一种基于日本传统道德和文化的教育方式,其优点体现在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我完善、坚韧不拔的品质、培养正义和公平的实践能力等方面。

古代日本德育教育注重传承日本文化传统及家族传统。这样有助于形成民族认同感和个人荣誉感,同时可以加强国家建设的联合力度。

在平安时期,官方推行较多的文学、历史和诗歌等方面的教育,使得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传承和精神体系,并逐渐形成对传统规范的敬畏意识,这是古代日本德育教育的核心之一。

——【·笔者观点·】——

古代日本德育教育侧重基础教育。德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思想,然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依赖于挑战性高的基础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使得学生可以快速地掌握知识和工具,形成稳定基础,并为日后不断拓展所需能力打好基础。

古代日本德育教育强调切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德育教育需要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思考能力。在江户时期,私人学校和家庭教育开始被普遍接受,这标志着古代日本德育教育从传统模式中逐渐进步了出来。

除了上面提到的优点之外,还有其他重要的方面。例如,注重传承家族传统可以让一个家族培育出更多有健康品质的可持续力量;

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个人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等问题的认识。这些优点或特色都为古代日本的德育教育注入新的理念和精神元素。

古代日本德育教育注重个人与家族的平衡发展,擅长推崇民族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性发展。这些优点与特色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划时代的价值,值得各种学派、各个领域去发掘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玉波. 古代日本德育教育问题探析[J]. 人类社会科学杂志, 2016(01):35-39.

2. 蒋树林. 古代日本德育教育及其对现代德育教育的启示[J]. 暨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 03:94-98.

3. 山口顺太郎. 古代日本教育与德育[J]. 外国教育研究, 2003, (22):138-144+150.

4. 杨晓, 贾雪兰, 张伟. 古代日本德育教育发展历程与当代借鉴[J]. 教育发展研究, 2013, 05:82-83.

5.川野礼子. 古代日本女性德育教育研究[J]. 日本文化与古代史研究, 2021,(08):66-72.

"留学在线"的新闻页面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

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客服邮箱756005163@qq.com,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

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Baidu
map